江西寧都,這塊紅色的土地,有著輝煌的革命歷史和優良的革命傳統。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它作為中央蘇區的主要省份之一,蘇區江西省后期的省會,更是成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主要活動地域。在這塊紅土地上,曾爆發過黨史、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戰場策反成功的寧都起義。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寧都人民緊緊團結在“鐮刀斧頭”旗幟下,數以萬計的人為國捐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這些被歷史所凝固了的轟轟烈烈,今天依舊在中國革命史冊上閃爍著熠熠光輝。那永不磨滅的革命痕跡,那割舍不去的革命情懷,在時光的流逝中被歲月暈染,化為我們心中永遠的紅色記憶。
從縣城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便可到達當年反“圍剿”的重鎮黃陂。在第一次反“圍剿”期間,紅軍主力東渡贛江,將寧都縣北部山區作為反“圍剿”的主戰場。紅軍主力到達寧都北部的黃陂、小布地區作休整、訓練。此后的幾年間,黃陂在紅軍的反“圍剿”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沿著一條小路穿過大片綠油油的農田,而后又沿山路曲折而上,就可以找到了位於上牌村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此處名為佑民寺,曾是村裡的一座小山廟。1930年11月底至12月底,紅軍在此進行反“圍剿”的斗爭。在距上排村約150米處的排下村有一處紅一方面軍總前委黃陂會議舊址。這是一處破舊的民宅,周圍有綠樹蔭蔽,位於小山的山腰處。當年紅軍在此地帶領黃陂人民進行革命戰斗,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
上排和排下兩村都位於黃陂圩鎮最東端,村庄坐北朝南,北面靠山,地理環境十分優越。此處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當年紅軍在此幫助村民修橋,並開荒1000多畝。紅軍以嚴明的紀律及關心百姓疾苦的行動,取得了黃陂人民的信任與支持。在第一次反“圍剿”的斗爭中,人民群眾積極援助紅軍,造成敵人補給困難,在周旋中敵人容易疲憊沮喪﹔紅軍主力集中,利用有利的地形展開游擊戰,而敵人卻交通堵塞,耳目閉塞。最終在軍民團結下,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有一處叫黃陂山堂的地方,這裡本是胡氏家廟。1931年2月下旬,紅軍領導機關從小布來到黃陂,他在這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和根據地人民粉碎了敵人第二次的反革命“圍剿”。所以現在這裡還有個名字——中央蘇區中央局機關舊址。走進裡面,小小的住房正是紅軍艱苦朴素作風的體現,而那油畫更是軍民一心的有力証明。
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黃陂戰斗是不可不提的。當年紅軍主力出其不意揮師突襲40公裡外寧都黃陂守敵毛炳文第八師,並在3日內迅速取得黃陂戰斗的勝利。不但大長了紅軍士氣,使敵膽顫心寒,而且打亂了敵軍的戰略部署,為紅軍最終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是因為選擇了偏僻的山區作為戰略退卻的終點,紅軍才擁有了地理優勢﹔正是因為領導者正確的方針部署,紅軍才能抓住有利的戰機﹔而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才有人和的局面。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才有了紅軍在四次反“圍剿”斗爭中的勝利。
寧都也正是因為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與地形條件,加之寧都人民對革命的極大熱情與支持,才一度成為反“圍剿”的指揮中心、重要戰場和穩固的后方之地,為革命的推動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位於寧都縣城北郊區的七裡村是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1933年1月下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由興國遷至此地,此后近兩年時間裡,蘇維埃政府組織領導江西蘇區人民廣泛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蘇維埃革命和建設運動,為中國土地革命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而如今,這裡是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象。從動蕩不安的革命年代到今天和平安寧的生活,其中的漫漫長路有著太多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的艱難,站在這紅色的土地上,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那段紅色歷史珍藏於心。
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撤離了駐地。中國紅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扼殺中國紅色力量的企圖,保存了革命骨干和精華,廣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使中國紅軍轉危為安,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重溫歷史,學習長征精神,對我們當代青年有重要的思想教育意義。
老紅軍郭春福是寧都縣對坊鄉人,郭老16歲就參軍了,當時國家正陷於危難之中,人民迫切需要、革命也迫切需要更多的革命力量,於是他便義無返顧的投身於革命的熱潮之中,從一個放牛娃變成了一名光榮的軍人。郭老講述了有關長征的一些事:“過雪山草地來來回回走了四十多天,那時是十分艱苦的,當時凍死、餓死了好多人,沒什麼可吃的,都是些牛皮、羊皮、樹皮之類的東西,將它們的毛刮去后放鍋裡煮著吃,當年紅軍靠著堅強的自救,才得以在最艱苦的環境下,成功地走出雪山草地”。
這些話聽了讓人十分感動,透露出郭老對死去戰友的緬懷之情。長征的勝利已離我們遠去,然而,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追求革命理想的執著,依然會鼓舞著我們。
來源:江西省寧都縣寧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