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大山情”

王子暉

2020年04月21日13:24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習近平的“大山情”

習近平總書記20日在陝西考察調研。當天下午,他首先來到位於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之后前往小嶺鎮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每一年,習近平都要到不少地方考察調研,尤其是山區去得特別多。

他曾繞過九曲十八彎,來到山大溝深、道路陡峭的定西、臨夏,看望困難群眾﹔也曾冒著臘月的寒冷,登上井岡山,瞻仰八角樓革命舊址群。習近平心中,裝著祖國的一座座大山。

生態興文明興,讓綠水青山造福子孫后代

中國山區面積廣大,山是錦繡中華大地濃墨重彩的一部分。可以說,大山養育了中國人民,也孕育了中華文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心中的山,是造福子孫后代,使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早在2013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就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愛山、護山,習近平一直非常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秦嶺、祁連山等地破壞生態環境事件,習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

秦嶺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更是涵養八百裡秦川的一道生態屏障。近年來,習近平對秦嶺違建別墅嚴重破壞生態問題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先后六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強調“務必高度重視,以堅決的態度予以整治,以實際行動遏止此類破壞生態文明的問題蔓延擴散”。

在習近平親自推動下,2018年7月,一場雷厲風行的專項整治行動在秦嶺北麓西安境內展開,全面拆除,全面復綠,一些黨員干部因違紀違法被立案調查。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的祁連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但因過度開發,局部生態破壞問題曾經十分突出。對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習近平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緊解決突出問題,抓好環境違法整治,推進祁連山環境保護與修復”。

2017年2月,中央督查組開展專項督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督查情況匯報,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刻剖析,並對有關責任人作出嚴肅處理。

對秦嶺和祁連山等地的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始終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態度堅決、親力親為,在全社會引起極大反響。這是他強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考察調研,每到山區,習近平總要叮囑保護生態環境,讓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人民群眾。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在北京世園會開幕式上說:“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托。”

實踐証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攻克貧困堡壘,大山繡出“精准扶貧”之花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2012年12月29日,習近平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驅車300多公裡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全國重點貧困縣阜平縣。這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首次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調研活動。

習近平的腳步踏遍了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幾乎都是山區。

習近平心中的這些山,也是一座座必須攻克的貧困堡壘。走山路、進山村,多年來,他不停地和大山“打交道”。

2013年11月,習近平來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在這裡,他首次提出“精准扶貧”。后來在一次重要場合,習近平回憶道:“上次到湘西十八洞村視察,我感觸很深。爬那個山爬了好遠,好不容易才到那裡。去了以后,一個老太太見了我問,請問你貴姓,你是哪裡來的?她不認識我,因為那兒比較偏遠,她不看電視,文化也不夠。”

“這個地方這麼偏僻,又是一些老人和兒童,搞什麼大事業啊?”“在深山老林裡搞工業項目,沒人才,沒市場,成本又高,不容易發展起來。”習近平強調,扶貧要實打實解決問題。這即是精准扶貧的真諦。

考察十八洞村之后,習近平又馬不停蹄到多個片區調研,因地制宜支招脫貧攻堅,考察中還多次主持召開跨省區的座談會。一針一線,大大小小的山間“繡”出朵朵精准扶貧之“花”。

2016年8月在青海考察時,習近平曾說,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就差呂梁還沒有去了。那裡脫貧攻堅難度很大,一定要實地看一看。2017年6月,正在山西考察的習近平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地處呂梁山片區的岢嵐縣趙家窪村。這裡深度貧困和生態脆弱相互交織,是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習近平強調,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必須給予更加集中的支持,採取更加有效的舉措,開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2018年2月,習近平又乘車沿著坡急溝深的盤山公路,往返4個多小時,深入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看望貧困群眾,送去黨中央的親切關懷。考察中,習近平堅定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

習近平心中,裝著千百個“大涼山”“呂梁山”。7年多來,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帶領全國上下一座山一座山地攻堅,脫貧攻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19年4月,來到武陵山片區的重慶石柱華溪村,習近平看到村民溫飽不愁,通過參加黃精中藥材產業發展和土地入股分紅、管護藥材基地等方式,實現了穩定脫貧。

2019年7月,來到內蒙古赤峰馬鞍山村,習近平看到該村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村、旅游強村,運用“菜單式”扶貧和扶強帶貧模式,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2019年9月,來到大別山片區的河南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習近平看到當地通過發展油茶種植加工產業,貧困戶擺脫了貧困,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

今年3月6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說:“這幾年,我再去一些貧困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真誠淳朴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

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習近平日夜牽挂的窮山溝,正一個個換上新顏。

永記初心使命,大山深植我們腳下的根胸中的魂

中國共產黨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一座座大山裡,蘊藏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強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理想。

習近平心中的山,亦是共產黨人腳下的根、胸中的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不斷沿著中國革命的征程砥礪初心,他由衷地說:“每個地方都讓我思緒萬千,初心和使命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不竭動力。”

2013年11月,在沂蒙山老區,習近平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並參觀沂蒙精神展。

2016年4月,在大別山老區,習近平來到金寨縣紅軍廣場,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瞻仰金寨縣紅軍紀念堂,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2017年6月,在呂梁山老區,習近平驅車趕到興縣蔡家崖村,向晉綏邊區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瞻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參觀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

……

每一次瞻仰革命遺址和文物,習近平總是仔細詢問當地同志有關細節,同大家一起回憶先輩們探尋革命道路時篳路藍縷、艱辛奮斗的情景。他常說,每到革命聖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

2016年登上井岡山時,習近平深情地說,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

我們今天的這一代共產黨人又踏上了漫漫征途,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習近平擲地有聲地說:“隻要我們保持堅定理想信念和堅強革命意志,就能把一個個坎都邁過去,什麼陷阱啊,什麼圍追堵截啊,什麼封鎖線啊,把它們通通拋在身后!”

一次次來到革命老區,習近平也在思考著一個深刻的問題:如何使我們黨永葆初心,永遠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如何使我們的事業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主要是黨和人民水乳交融,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謀解放,人民跟黨走,無私奉獻”,習近平這番話道出了共產黨成功的秘訣。

一座座革命的山,都有著一部部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的歷史。一草一木,都滿載著黨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感人故事。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正是因為依靠了人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支持,也正是因為造福了人民。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澱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從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山,可以讀出歷史的規律和歷史的必然。這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劑,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責編:趙亮、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