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開拓創新 注重潛心育人

高穎 

2022年08月11日16:13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一直是我做教書育人工作的座右銘。2001年,熱愛生物教學、喜愛學生的我選擇回到中學,來到“重視學生素質教育”的北京八中,重新擔任一名中學生物學教師,從事我畢生理想和不懈追求的職業。2003年,已經是高級生物教師的我,根據學校教學工作需要,放棄熟悉的專業,成為一名“專職科技教師”。作為一個新開設的專業,學校沒有經驗可供借鑒,一切從零開始,自此開始了將近20年的艱辛探索。

初心

“用無限的師愛,開啟每個學生的心靈”。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名學生,專注傾聽他們的意見和需求,在各級教委、中國科協、北京科協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多位科學家的引領下,通過帶領學生開展課題研究式學習,組織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動,開啟學生的興奮點、撥動學生的情緒點、引發學生的共鳴點,使他們的心靈感受到師愛的溫暖、收獲到知識的滋養,感悟科學的魅力,幫助鼓勵每一名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教育活動中重在培養科學態度、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科技創新之路艱難曲折,科技創新教育之路更是難若蜀道,“有德的教育”尤為重要。多年來,我把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國策作為教學的理念,使科技教育成為培養創新人才和發展學生核心素質的重要途徑,引領學生熱愛祖國、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一點一滴,努力成為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人﹔引導他們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奠定人生發展基石﹔鼓勵培養學生遇到困難時不畏縮、不退卻,樹立勇攀高峰、百折不撓、崇嚴尚實的科學態度。看到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看到他們升入理想大學,順利適應大學生活、融入社會,聽到他們“是您在最關鍵的時期為我們播下了科學的種子”而終身走上科學探索之路時,感到無比幸福、快樂和自豪!

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經常告誡自己,必須開拓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以健全的人格塑造每一位學生的美好心靈,為祖國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並將之作為人生最大的追求。

探索

科技教育教學,有著特殊的特點規律,我恪守“興趣引領下高效精准的個性化學習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最好途徑”的教育理念,研究探索激發興趣、培養心智的打開方式。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創造力培養的最佳時間,是培養科學素養、奠定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科技教育課程是新時代發展對創新人才需求而誕生的新課程,它的價值不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而在於對學生內在的激勵、喚醒和鼓舞。科技創新學習倡導的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必須了解並理解每一名學生的心理,注意呵護孩子們的心靈﹔適應他們的個性因材施教,使每一堂課、每一次教學活動,都為他們打開一扇探索未知的窗口。聚焦學生的興趣培養、整體發展和長足進步,幫助他們尋找正確科學的人生之路。而前提是,必須讓每一名學生在科技創新學習和科技活動中,享受學習的幸福感、知識的獲得感和做人的自信力。

根據學生的特點,建立了北京八中科技教育課程體系:學科科學必修課程+科技特色綜合實踐類課程+八中少年科學院(少年工程院)自主課程+科技類競賽活動課程。引導鼓勵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中,全面提升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雖然,“教書”沒有了“專門的教材”,“課堂”也不再有固定的教室,然而“社會”這部“大書”和“課堂”給予我和學生廣闊的探索空間和資源。在每一個活動的設計,每一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興趣,激勵學生將興趣轉變為志趣﹔在做事的前提下教育學生先學會做人,堅持“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相融互促,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僅是完成了一篇學術論文或研究報告或科技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體驗研究過程,找到學習新知識、應用已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理智做事、法理做人,提高綜合能力懂得感恩、責任、傾聽、謙讓,具備自信力和創造力。

收獲

循著擘畫設計風雨兼程,收獲了春華秋實。中國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實踐領域的國際賽事中,多項中國第一都是我培養的八中優秀學生創造的。我培養的學生獲區、市、國家級獎勵多達200余項。其中國家級青少年創新一等獎35項、二等獎87項,10余名學生獲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每年都有學生獲得北京市銀帆獎。

所帶的萬余名學生均升入重點大學,多名學生保送進入國內外頂尖大學讀書。據后續追蹤了解,升入大學和工作后,他們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都對未知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懂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真正實現了教育改革提出的“核心素養”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在努力創新教學的同時,整合資源,帶領團隊,開發系列科技創新課程和科技特色綜合實踐課程,建立貫通式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結合新的課程改革和課內學習,利用擔任北京動物學會理事、中國運籌學會、中國林學會等學術團體的科普委員會委員及北京市科技教育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的契機,先后與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發揮資源優勢,開展以生命科學為特色的科技教育活動,探索生命科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八中豐富的教育生態,為我校及兄弟校的超常教育學生、初高中學生量身定制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個性化、貫通式、長鏈條的創新教育方案。開發各類科技創新課程30余門,我本人主持開發課程6門,帶領課題組開發課程25門。開發實施課程達300余節,受眾學生達上萬人。在不斷學習和潛心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也得到持續鍛造和提高,2012年獲得首屆新課改高中教師基本功展示與交流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市級一等獎、區級特等獎。2005年就被評為全國十佳科技教師,2018年被評為“正高級教師”。連續十年評為中學科技教育領域市級骨干教師。2008年,作為主要執行人之一,參與的“新課程計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能力的方法研究”獲得北京市第五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組織編寫了《中學生科技創新案例點評與方法指導》等多部著作,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連續多年,系統指導本校及全區、全市乃至全國多名青年教師開展科技教育活動,指導幫帶的名“徒弟”已經能夠獨立開展科技教育工作,成為教育教學的骨干。

自2010年起,我被西城區教委聘為“周又紅名師工作室”專家。2021年被西城區教委聘為“高穎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多年來,任職市、區綜合實踐活動兼職教研員期間,多次受邀為全區相關教師開設專題講座,指導青年教師參加基本功大賽﹔受中國科協、中國青少年輔導員協會、北京科協青少年活動中心、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等單位委派多次赴山西、新疆、湖北、山東等地及北京市各區縣,為科技教師開講科技教育專題講座或觀摩課,受眾累計6000余人次,還為上百位科技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促進多個學校科技教育工作漸入佳境。2012年起聘為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為50余名在職生物學碩士開設“新課程下生物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為本科生開設“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創新教育模式”講座,並指導博士研究生進行課題研究,受到普遍歡迎。

八中集體還獲評北京市教委金鵬科技團、金鵬科技團--機器人分團、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翱翔計劃”化學與生命科學基地校、“雛鷹計劃”第一批試點校、北京市科技后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基地校、中國科協“英才計劃”首批試點校、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基地校、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課程資源單位等榮譽。學校2014年被評為市級科技教育十佳創新學校,2015年被中國科協、教育部等單位評為“全國科技教育十佳創新學校”。

作為一名從教36年的教師,教學內容的豐富、工作形式的多樣,使我的教師生涯絢爛多彩,科技教育工作讓我充滿了激情與活力。感恩科協、感恩社會!今后,繼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銳意進取,勤奮工作,帶著青年教師和可愛的學生翱翔在科技的海洋,放飛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的夢想,駛向成功的彼岸。(來源: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

(責編:陳夏琳、楊鴻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