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女,1979年10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高級教師。現任雙鴨山市集賢縣二九一農場小學教學副校長,兼黑龍江省地方課程審查組工作人員、黑龍江省人民監督員、紅興隆管理局“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委等工作。
朱萍講科技故事
朱萍同志是一位科研型精英,但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朱萍同志不甘隻做“科研興教,教改強師”領頭羊,更致力於全校師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為了更好的推行素質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把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引入到中小學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中,2021年她牽頭引進機器人設備,帶領青年骨干教師創建成立機器人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項目為學校機器人普及教育發揮引領作用。
作為引領者,朱萍同志深知任重道遠,她制定一系列培養計劃:首先著力培養4名人工智能教育指導教師。由教研室負責用1-2年時間對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及有潛力的其他課程,開展一輪智能教育專項培訓,其次在學科教師業務培訓和校本培訓中增加相應教育內容,以滿足創客教育課程開設的必備師資要求。
重點培訓的同時,她加大請進來走出去的學習力度。2021年4月請來中鳴機器人培訓導師來我校進行互動編程、智能駕駛等項目的培訓。2021年6月派出四名老師參加雙鴨山市教育和體育局組織的人工智能理論與實踐學習培訓,多次通過網絡學習,自我培訓。創客室輔導教師積極汲取送專家、導師們分享的寶貴經驗,與同仁們深入探究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開展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發展,更新了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理念。
對於實驗學生她是這樣規劃的:為全面增強學校科技教育創新能力,幫助小學生接受到先進的科學技術教育,促進人工智能在基層學校落地生根,形成良好的發展趨勢,確保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健康持續發展。但僅僅隻靠學習熱情遠遠不夠。必須挖掘學生創新潛能,培養學生善於學習、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時代精神。
1.分層教學,由淺入深。
學生年齡層次不同,學習能力和水平也不同,所以將一二年級學生分為一組,學習搭建,實驗室輔導教師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通過電腦、平板,採取講授、演示、練習、等方式,指導學生獲取初級的人工智能知識,了解人工智能各項項目中基本結構、基本原理、搭建基礎。三四五年級學生相對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師著眼於在搭建基礎上學習編程,讓學生自己嘗試編寫比賽程序,所有學生們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掀起一股機器人學習熱潮,真正做到快樂地探索,自主地學習。
2.勇於實踐,敢於創新。
創新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豐富性,因此其內涵遠不止是對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等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通過開展機器人培訓與制作、科技普及、科技實踐、科技競賽多元化活動,向學生傳播科技知識,發展並培養優秀學生﹔通過組織青少年撰寫科技小論文,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介紹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引導他們及時了解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向﹔了解科學家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勇於質疑,敢於創新,幫助他們理解並樹立科學精神,鼓勵他們熱愛科學、尊重科學、運用科學……
朱萍與學生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計劃需要落實,而研究的過程也極其艱辛,她身先士卒,立德誠為本,立業勤為先,引領教師群體推動創客研究,用創新求實、協作奉獻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一支創新能力強、勤奮敬業、結構合理的科技教育團隊。通過開展機器人搭建、編程、創意等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僅如此,朱萍同志率領團隊成員利用課間、休息日、寒暑假的時間自願為孩子們輔導,實驗室沒有鋪放地圖的桌子,就跪在地上反復試驗機器人,寒暑假她們放棄休息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為孩子們籌備賽事輔導。短短一年,實驗學生從最初的19人到現在的45人,實驗教師由4人發展為10人,從最初的零基礎到如今編程、虛擬機器人賽事、機器人搭建等各項比賽多點開花。
在朱萍同志的帶領下,實驗室強大的團隊力量為二九一小學在短時間內取得不俗成果:從實驗室初創立,加上不懈努力,短短兩個月機器人學習就突飛猛進,2021年7月22日,經過兩個月的集中培訓后,實驗室全體師生整隊出發,參加國家級比賽——東安杯機器人大賽,首次比賽就斬獲了6個一等獎,15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的好成績。同時於康健、張藝達、郭泯麟、宋卓軒獲市級“明天小科學家”稱號﹔2021年11月在省科協舉辦第35屆黑龍江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參加科學幻想繪畫比賽獲得一二三等獎﹔她所撰寫的《科技筑夢植於心 智能教育踐於行》實踐創新成果報告,在第35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展示交流,獲得一等獎﹔2022年4月指導學生參加編程貓創意編程比賽,分獲省市級推薦名額,5、6月期間,分別指導學生參加Robosim虛擬機器人比賽、智能餐飲Noc機器人大賽、超級軌跡星際家園大賽、軌跡接力競速賽等多項比賽,均取得不俗成績。如今在朱萍同志的努力下我校已被市科協授予雙鴨山市科普教育基地。
乘風破浪,揚帆啟航,在朱萍同志帶領下,二九一農場小學將沿著“科技興校”之路,不斷探索,終會看到滿園春色。(來源: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