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上海開幕,中國科協副主席施一公院士發表演講《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作為參賽選手的我,有幸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科技愛好者一起,在現場聆聽了這場令人振奮、催人奮進的主旨演講。施一公院士鼓勵我們每一個人以天下為己任,義無反顧地追求最前沿的科學、創造最先進的技術,為中華崛起和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
父母的言傳身教,使我從小就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喜歡靜心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遇到難題時積極主動地向老師同學們請教,通過思考去尋找問題答案。學習之余,幫家裡做完家務后,我喜歡和院子裡的小伙伴們一起做游戲和騎自行車。感謝從小到大這種朴實、寧靜、進取、快樂的生活,我希望通過學習和努力將來能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為人們更加美好的生活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進入中學校園后,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教育理念先進,充分發掘學生們的特長和潛能,從小擅長數學和推理的我,接觸到了科技創新和學科競賽后就完全被吸引住了,義無反顧樂在其中。因為對小時候生活環境的關心,我深入甘肅省張掖市一個月,對中國干旱區濕地保護現狀與發展進行調研,成果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認可和應用。因為對一道數學題的不解,我在演算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數學規律,提出並証明了一個新的數學,並嘗試將定理運用於學術研究。在羅鍵老師、李九彬老師等專業的科技輔導員老師指導下,我完成了申報書和研究報告,將項目帶到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現場,得到了評委老師們的指導和肯定。在這裡,我收獲的不僅有獎項,更重要的是創新想法、思維方式、經驗以及教訓,這些經歷使我提升了能力、開闊了眼界。
施一公院士當初的演講,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在我心中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出發,我努力向最頂尖的優秀學者學習,不斷克服困難和挑戰未知,成為了更加成熟、更有能力和更懂得團隊意義的人。在中國科協青少年國際科技交流項目遴選培訓暨Intel ISEF冬令營中,我的項目得到專家一致好評,入選了第59屆倫敦國際青少年科學論壇,將中國青年的智慧展現在世界舞台之上。后受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邀請,我在中國科技會堂分享倫敦國際青少年科學論壇中的經歷和感悟。
參賽照片
正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這個舞台,讓我有機會和眾多領域的院士教授、知名學者以及和我一樣的科技愛好者們一起,共同討論日新月異的科學研究,了解世界前沿的科學領域,分享自己的最新科學觀點,探索全球范圍內亟待解決的科學挑戰。回到學校,我選擇成為一名點燃科技夢想的“小老師”,先后舉辦了70場科技講座或演講,聽眾達2萬人次,並幫助同樣對創新感興趣的同學,完成自己的小項目、小課題。我發起了在中學普及數學建模的科技實踐活動,將數學建模帶進中學校園,創辦了重慶市中學內首個數學建模社團。還發起了“巴渝童眼觀生態”環保接力調研科學考察活動,將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教育引進課堂,讓更多的師生和我一起加入到生態環境建設裡來,這個項目最終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2018年初,在青少年科技競賽科技輔導員培訓班上,我受邀給重慶市各區縣的科教工作組織者、各中小學的科技輔導員、科創競賽的教練員和裁判員等600余人分享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故事,用親身經歷告訴同學們創新離我們並不遙遠。進入北京郵電大學后,我繼續保持著對學術探究的熱愛,在創新創業和程序設計競賽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並投身於脫貧攻堅幫扶、科技助力冬奧,打造從“精准扶貧”到“鄉村振興”新范式,為祖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2019年底,我再次回到重慶市,受邀給重慶市各區縣教研機構、相關高校、全市科技教育特色中小學的負責人、指導老師、家長和學生等700余人作分享報告,通過講述自己的科創賽事經歷、大學學習生活和科研活動,生動地展現了科技創新教育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今年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創辦四十周年,祝願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科技愛好者和我們一樣,在這個舞台收獲夢想、放飛希望,未來用青春之筆繪制出絢麗繽紛的人生畫卷,用科技創新托舉起中華民族燦爛的明天!(來源: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