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红色老区>>老区儿女

百岁劳模土地情

——回忆访问全国劳模李传胜的爱土情怀

2019年12月24日14:20        李贤波 仲景维

2019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我们再次访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传胜,地点在李老的老家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前石堰村。

李传胜老人居住的是3间普通瓦房,农家小院里长着各种花草、蔬菜,整个小院无一点空闲,处处充满生机。他亲手培育的玉米也长出棒拐,老人正在院中给玉米授粉,一见我俩到来,就停下手中的活,与我们打招呼,我们说明了来意,老人笑着对他的小儿子李家宝说:“你把屋里梁头上的破宝贝拿下来,我先从这领70年前的旧蓑衣说起。”

1946年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为了保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李传胜就是披上这件蓑衣支前,跟随华东野战军运送给养和枪支弹药,转战苏鲁豫皖战场。李老支前把蓑衣白天当衣夜当床,休息的时候脱下铺在地上睡一会儿,蓑衣的领口和前襟磨碎了,李老贴上布,用针线缝合好后继续穿,它伴随着李老经历枪林弹雨两年多。李传胜支前的积极表现得到了领导的好评,荣立支前二等功,并任命他为支前队队长。1948年,在淮海战役支前第一线,李传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访问结束的时候,李传胜对笔者说:“听说金山镇办了徐福文化旧农具用品博物馆,你就把这领旧蓑衣带给馆里,也算略表我一点心意。”

李传胜同志,生于1920年10月,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使他较早的参加了革命工作。1943年起,在本地区组织领导了农救会,开展增资扛价,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被选为农救会会长和当家委员会财务主任。1946年至1948年踊跃支前。新中国成立后,李传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失时机地带领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1950年,他领导本村组织了三大合作互助组,任互助组长,户数由原来5户扩大到18户,使刚刚得到解放的农民,初步走向了社会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粮食产量小麦由原来亩产六、七十斤,提高到130多斤,给沂蒙山区人民做出榜样,李传胜同志先后被选为县和临沂地区劳动模范,1951年2月被评为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这年秋天,并到省会济南出席表彰大会,省政府奖给他的爱国初级社红色大马10匹,品种羊20只,四籽棉,高产谷子等良种。还有双轮双铧犁、玉米脱粒机、喷粉器等奖品。

1952年春,李传胜和县长李川一起,参加临沂地区农业合作化初级社办社方针学习,回来后他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办社方针,舍家办社,以个人和家庭的行动动员、感召农民入社,提高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率先办起全县第一个爱国初级农业合作社,就任社长。初级社成立后,李传胜领导全社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初级社不断壮大,有办社初的18户增加到30户,进而发展到180户,给全县办社做出了榜样。李传胜是办社的第一人,也是带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人。1953年,李传胜被选为金山区委委员,大河乡名誉乡长。

从此,李传胜与土地和农业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赣榆县从山东划归江苏省后,他继续创办农业合作社。1955年,在不断巩固提高初级社的基础上,李传胜领导原初级社的全体社员,又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爱国高级农业社,并任社长。全社共有耕地面积12800亩,1125户,4500口人。在这期间,李传胜领导社员向自然灾害作斗争,变统销社为余粮社。成立高级社初期,全社有401户吃国家统销粮的,加入高级社后一年,全社户户粮食自给有余。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源自李传胜领导社员在万亩土地上烧起的三把火。第一把火新修农田水利,整修沟洫畦田,改2年3熟洼田为稻麦两熟田。同时增种高产作物,推广先进栽培技术,1956年虽遭遇各种旱涝灾害,爱国社仍获得了每亩单产318斤粮食的好收成,每口人分得口粮500斤左右,全社不但没有一户吃统销粮,还卖给国家余粮60多万斤。

第二把火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社员收入。就是用土地收获的粮油产品,再生产深加工,全社经营副业11项,总收入达21473.46元,社员每户平均收入19.1元。同时变冬闲为冬忙,全部劳动力冬闲有活干,连许多妇女本不参加劳动的都参加了副业生产。

第三把火创造高额丰产新纪录,1956年爱国农业社在获得粮油大面积丰收的同时,丰产田小麦、地瓜栽培实行新技术,单产创最高纪录,分别为637斤和9877斤。社试验组还创造出一年4收平均单产2000多斤的新纪录。

在此期间因农业高额丰产,李传胜先后受省市各3次表彰,县5次表彰,195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并到北京参加会议,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会上颁发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和证书。

1958年,金山以李传胜领导的高级农业社作为骨干社,成立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李传胜任副社长,公社驻地就设在前石堰村。同年他被调到赣榆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任所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全所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先后进行了旱稻改水稻试验;品种的选育、引进与提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制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了成功。小麦品种的引进与繁殖,加快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产量;旱稻改水稻、常规稻改杂交稻的示范与推广,使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赣榆县粮食增产、农业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双杂制种的自繁自制,地瓜一窝红品种的选育及地瓜老蔓越冬的试验研究工作,在当时都处在全省同行之首。李传胜在他那片热爱的土地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一直干到退休没改行。在他任职期间,赣榆县农科所曾三次被评为全省农业科研先进集体,6次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他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作为先进科研单位代表,出席全国农业科学种田展览会。

1980年的金秋,李传胜同志退休回到家乡金山镇前石堰村,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遍熟悉的土地上。我们第一时间来到李老的家里访问,李传胜说:“我与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退休了我也不能闲着,继续让土地献宝,支持家乡致富”。他主动到村党支部要求去最穷困的第三生产队帮助工作,搞联产到户生产责任制试点。他走家串户,积极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打消一些干部群众怕挨棍子的消极思想,很快把责任田落实到户。他虽然60多岁的年纪,依然一天到晚忙碌在田间农舍,春播良种,秋收硕果。李传胜和社员们操劳一年,给三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1981年全队粮食增产5万多斤,社员人平均口粮一下从300斤提高到500多斤,人平均收入增长52元。

李传胜同志在带动三队致富的同时,着眼帮助全村农民共同致富,在他的倡导下,全村10个生产队,第二年全部实行联产承包制,土地大包干,农民积极性高,家家盼高产,户户想致富。于是,李传胜在村里搞起了良种繁殖基地,建立了种子专业队,制种及繁殖良种面积达1500余亩,年产优良品种达100万多斤,不仅满足了本村本镇的需要,而且为苏鲁边界地区提供了大批的良种,对广大农民增产致富做出了新的贡献。1985年3月,李传胜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江苏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就这样李传胜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在金山大地上,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培育出一批批金色的种子,撤向广袤的田野,长出金色的五谷,堆成座座金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李传胜认真学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寸土寸金的观念深深的扎根进他的脑海里,他带头守法护法。按规定李老退休可享受一位宅基地,村里有人劝李老新要块宅基地建房,并建议他选在靠公路旁的耕地上。李传胜说:“依法用地保护耕地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不但不能占用耕地建房,也不去新要其他宅基,就住在孩子家这个小屋内”。李传胜还教育五个儿子有屋住就行,谁也不准向集体申请宅基地。

李传胜对家乡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天都用铁掀背着筐在地里转悠,农路上有个坑,李老就取土给填平,雨后冲坏了田坎,不管哪家的地他就给修整好。一次,他见一个村民在农田里取土挖沙,李传胜老人当场给制止住,并监督那个村民将土地恢复原样。广大干群都说李传胜是个爱管闲事的“劳模土地卫士”。

(李贤波、仲景维)

(来源:中国老区网)

(责编:艾雯、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