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红色老区

何平代表:加大川陕革命老区支持力度 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2020年05月29日15:21    来源:人民网    朱江

原标题:何平代表:加大川陕革命老区支持力度 推动老区振兴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巴中市人民政府市长何平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四川省巴中市是否做好迎接考验的准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巴中市怎样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如何做好秦巴山区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针对以上话题,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巴中市人民政府市长何平。

以下为专访实录:

记者:我们知道,四川省巴中市是集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三区叠加”区域。作为来自这么一个典型特殊类型地区的代表,您今年带来了多少条意见建议?

何平:好的。中央高度重视代表的声音,我们也非常珍惜这样向国家建言献策的机会。今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我总共提出了11条建议。其中:

关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4条。分别是:关于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修编的建议、关于完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的建议、关于完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配套税收政策的建议、关于完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议。

关于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有3条。分别是: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改革的建议、关于在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巴中筹建公办高等学校的建议、关于加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3条。分别是:关于将广元市巴中市全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的建议、关于将巴中纳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规划的建议、关于汉巴渝及北上通道项目的建议。

关于生态保护的有1条:关于开展秦巴山区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议。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是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在您提交的意见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关于开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修编的建议”,能否介绍一下这条建议的主要考虑?

何平:201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给予川陕革命老区财政、金融、投资、土地、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帮扶、干部人才等8个方面41项政策支持。经过3年多的实施,对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这次,我提出这条建议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规划》实施期限较短,到2020年截止,时间仅剩7个多月。由于多方面原因,有部分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这些政策对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二是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大部分已开工建设,年底前不能竣工的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部分重大项目因未能纳入国家、省“十三五”行业专项规划,一直未开工建设,而这些项目对老区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利长远具有支撑作用,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建设或开工实施。三是川陕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短板仍然突出,内生发展能力仍然较弱,迫切需要保持政策延续性、在中央层面继续给予大力倾斜支持。

为此,恳请国家尽快开展《规划》终期评估和修编,在此基础上出台《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十四五”规划》,持续给予川陕革命老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注意到,在您提交的意见建议中,有一条是“关于开展秦巴山区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议”,能否介绍一下这条建议的具体内容?

何平:好的。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这就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出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明确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李克强总理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让我们进一步感到开展秦巴山区渠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秦巴山区的渠江发源于巴中市和达州市,于广安市岳池县丹溪口汇入嘉陵江,流域面积3.9万平方公里,夏季丰水期其下泄流量占到长江干流的二分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覆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位于渠江上游的巴中和达州市,同属主体功能区,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历史遗留、地方财力等因素,当前面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压力很大。以我所在的巴中市为例,既是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境内巴河流域是渠江水系水源发源地、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之一。上世纪60年代,为支持国家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地灾隐患点数量居高不下;矿产资源大规模无序开采,也导致大量无主废弃矿山出现。一直以来,巴中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力恢复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恢复到62.5%,地质灾害隐患点减少3249处。但因面宽量大、资金技术受限等制约,河流、地灾隐患点、遗留矿山采空区和闭坑矿山等治理任务艰巨。

为更好发挥渠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作用,建议国家在秦巴山区渠江上游地区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并将其作为长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部分。同时,鉴于秦巴山区贫困程度深、地方财力弱,也曾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竭尽全力支持新中国建设,建议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资金由国家统筹解决。

记者:您的建议中,还有一条“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改革的建议”,这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何平:1997年,国务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出台;2007年,国务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2014年5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以上法规政策文件,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提供了法定依据。由于时间跨度大,有些规定已不符合目前基层实际,实施中面临低保审核审批时间长、申请手续繁杂、对贫困地区财政支持不明确等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因此,今年的低保工作保障范围更大、工作任务更重、资金需求更多,有必要进行改革。在这方面,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先行先试。

巴中市在2019年就启动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一是简化审批环节。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对申请对象通过入户调查、纳入救助无异议的不再开展民主评议;取消审核阶段公示,审批结果由乡镇(街道)在村(居)进行长期公示;对于急难型临时救助,先救助后完善申报审批手续;对市内非居住地户籍居民,在实际居住地居住满一年以上、有固定住所且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可在实际居住地申请救助。二是推行网上办理。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通过“数字民政”网上办理,取消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获取的证明材料,只需提供身份证和核查授权委托书,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进行信息比对核查,提高审批效率,从申请到审批的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三是压实监管责任。实行权责统一对等,“谁审批、谁负责”,压实乡镇(街道)低保审批责任;县级民政部门负责常态监管、政策宣传、业务指导、资金发放等工作,按不低于30%的比例对审批对象进行抽查,督促审批责任落实。试点收到很好效果,救助精准性、保障时效性、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为此,我们向国家建议:一是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审批工作。创新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制,将低保审批权全面下放乡镇(街道),简化低保审核审批环节,精减低保申请提交的证明材料,压缩低保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全面及时有效保障。二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制度。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对地方实行差异化的财政补助办法,按地方财力基数和增长因素作为补助依据。提高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低保等困难群众救助中央补助资金支持比例和标准,降低地方财政投入比例。

记者:我们了解到,巴中作为农业大市,在生态养殖上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其中南江黄羊全国知名,南江县“借羊还羊”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优秀案例,请何市长给我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何平:好的。近年来,巴中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正在大力实施“456”农业产业振兴计划,即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4大特色农业和5个连片产业示范带、6个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南江黄羊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巴中重要的绿色资源品牌,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繁殖率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滋补功效明显。脱贫攻坚初期,地方政府通过向贫困户发放黄羊鼓励发展养殖,由于机制不健全、部分养殖户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扶贫效果不佳。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逐步探索出“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该模式主要做法是:设定养殖条件、严格借羊标准,尊重农户意愿、灵活借羊模式,实行五方共保、严控借羊风险,优化利益联结、保证借羊收益。在具体操作上,通过贫困户申请、村社干部规划、乡镇农技人员和驻村干部核实并公示无异议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签订“借羊还羊”协议,将黄羊种羊“借”给贫困户,两年养殖期内养殖收益归养殖户所有。两年期满,养殖户仅需归还等量或等价的羊,村集体经济组织再“借”给其他贫困群众,实现滚动发展。截至目前,共发放南江黄羊6000余只,向贫困村养殖专合社借出能繁母羊2000只,向贫困户发放4000余只,帮助全县1080户贫困户4035名贫困群众成功脱贫。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而且实现了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农业产业由“单方投入”向“多方共保”、产业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2019年5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南江县“借羊还羊”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优秀案例。南江黄羊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在2019年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今年已进行公示。

(责编:赵亮、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