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红色老区

呼市老区建设促进会考察2019年度"一村一品"项目

2020年06月01日12:25    来源:人民网    

4月29日至5月29日,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对2019年度“一村一品”项目进行考察。在刘香芸会长的带领下,先后对全市8个旗县区的24个项目进行了考察。多年来,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一村一品”项目建设为突破口,致力于老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十年来,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一村一品”项目建设作为产业振兴突破口,促进老区农民脱贫致富。截止2018年,在全市150多个老区村实施“一村一品”项目513个,各级财政总投资1.15亿元。采取流转出租、入股分红、托管代管、劳务开资、捐助捐献等多种形式,增加老区农民收入,每个项目每年为老区村农民增加收入5-50万元,约3万多农户受益,12.9万人增加收入,并紧扣精准扶贫主线,2017年-2018年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469人。打造亮点项目,扶持特色产业,培育品牌产品,实现了产业势头良好和脱贫、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将深入谋划推动具有呼和浩特特色的“一村一品”之路,走规范发展之路、品牌发展之路、产业融合之路、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完善产业规划,抓好典型宣传,凝聚强大合力,进一步推动呼和浩特市“一村一品”项目向更高层次发展。

2020年,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考虑,把养殖业、中药材种植作为“一村一品”项目扶持的重点,调整老区产业结构,致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力推中药材产业发展

呼和浩特市具有中药材种植传统,在大青山南北,独特的气候、地理、人文条件造就了独特的道地药材,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大青山沿线是蒙古黄芪的原产地,柴胡、赤芍、黄芩、甘草、防风、党参、丹参、射干、黄精、玉竹、板蓝根等道地药材,在全国久负盛名。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抗击突如其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全程参与了国内抗疫工作,中医药参与率达到98%,治愈率92%。在治疗轻症患者、降低转重率方面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对改善重症患者症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幅降低了重症患者死亡率。此外,中药、针灸、按摩、八段锦等疗法能够有效调节康复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血热等症状,帮助复阳患者排解痰栓,优势明显。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革命老区农业产业品种单一,大多数老区农民为解决养殖饲草料问题,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秸秆出现了大量过剩,一度出现农民焚烧秸秆的现象,其危害:生态环境污染;引起火灾,造成财产损失;影响土壤的培肥地力水平;对交通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针对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瓶颈问题,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分析市场、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种植业现状、政策、困境等因素,深入研究老区种植结构调整等问题,根据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提出产地道地化、种植生态化、管理规范化,合理安排中药材种植布局;确保药材质量安全、环境生态安全;保证药材有药效、药农有效益,加强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为了推动“一村一品”中药材种植项目,市老促会先后组织30多个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中药材种植培训;2019年派出12名老促会、合作社负责人前往安徽亳州市、河北安国市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合作社负责人视野,掌握了种植管理技术,建立了销售渠道。

2020年中药材种植公司、合作社增加10家,种植面积增加2000亩,建设试验基地(同时具备药博园、科普园功能)一处(33亩)。正以较快的速度辐射带动革命老区,革命老区新店子镇胶泥湾村塞外桃园公司计划未来几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

打造内蒙古“特色品牌”

呼和浩特市有着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其特色农产品以其种养殖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种类齐全、品质优秀而在国内外市场有着强劲的竞争力。为此,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将“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工作纳入打造自治区乃至全国“特色品牌”总体思路。

呼和浩特市老区“一村一品”,明确以特色为主导、绿色为方向,推动呼和浩特市老区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在“一村一品”项目建设中,重视培育“品牌”,提升农特产品市场影响力。品牌繁多,列举一二。毕克齐大葱,是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特产,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所辖25个村大葱种植历史悠久且质量特色鲜明,毕克齐大葱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浩峰”鲜食甜糯玉米,鲜食具有独特风味,享有“高档蔬菜、特种水果”之美称,蒸煮食用鲜嫩香甜,美味适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和林格尔羊肉,产于和林格尔全境,总养殖头数60多万只。品种为小尾寒羊与杜波、萨福克、澳洲白杂交品种。其肉色鲜红,脂肪呈白色,肌纤维细,熟肉口感细嫩,无膻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林格尔肉牛,主要产于和林格尔东南部。经过品种改良,其肉质优良,食用口感鲜嫩多汁、有特殊的香味。“畔卯子”小香米,产于清水河县老牛湾镇。其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平衡膳食、调节口味的理想食品,在国内各大城市均有销售网点;清水河海红果,产于清水河全境,外观个大圆润,暗红色或紫红色薄皮,果面有光泽,果肉黄色,口感汁液多,质地细脆,酸甜适口,冷冻后更为甘酸醇厚。果胶含量高,富含矿物质、氨基酸、总黄酮等营养物质。武川莜麦,莜麦也叫油麦,即燕麦,它生性耐寒,最适合在干旱贫瘠的地方生长。武川莜麦经过精工制作的传统食品有很多,虽名称怪异,但风味独特,像堆窝窝、捏鱼鱼、卷囤囤、包饺饺呀,还有炒傀儡、烤饼干、压铪络等;武川土豆,武川县特产。武川土豆块大整齐、表皮光滑,蒸炖后口感面沙。理化指标:淀粉含量≥18.0%,铁含量≥1.2米克/100克。2016年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川土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托县枸杞,托县五申镇是远近闻民的"枸杞之镇"。枸杞的种植面积已达1万多亩,年平均枸杞干果总产量为1500--1800吨,因独特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所产枸杞粒大、色艳、含糖量高,一级品率达70%以上,倍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多年来,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打好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名优特色农产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依托“一村一品”实现精准老区脱贫,为老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做好打基础、立长远的工作。围绕“牛羊肉、小杂粮、中药材、乡村游、经济林”五大特色产业,以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依托商务局电商运营推广平台,扩大呼和浩特市老区优质农产品营销渠道。

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逐步细化完善“项目辐射带动、精准帮扶贫困”产业带贫机制,促进“一村一品”发展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助推决胜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

在呼和浩特市革命老区,过去单一的养殖合作社,如今建成了养殖、种植、农机服务多功能联合社;低端的养殖品种得到改良,注入了科技含量,改良当地肉牛品种、“萨福克”“杜波”“澳洲白”与小尾寒羊杂交品种羊成为养殖合作社主打品种;传统的种植品种逐步淘汰,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种植园,不断增多。近年来,在合作社的带动、扶持下,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到了固定的帮扶资金;每个合作社为老区就近打工村民支出工资数十万;老区“一村一品”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很多项目成为呼和浩特市农业产业项目的亮点。(呼和浩特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张斌)

(责编:赵亮、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