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追梦人”王巍:苦难是人生的大学

董菁 王欣玥 杨露露

2020年12月21日08:29  来源:人民网
 

“苦难是人生的大学”。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在做客《科学家面对面》栏目时说道。

《科学家面对面》是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科科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人民网人民运营联合承办的大型互动访谈栏目。作为栏目的首期嘉宾,王巍以“时代追梦人”为题,分享了自己数十年考古研究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经历的苦难、快乐、期待和彷徨,与现场的高校学生深入对话,并在线回答网友提问。这些有苦有甜、有笑有泪的故事,及其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让观众们深受触动。本期节目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学家精神云端剧院、科创中国全程同步直播。

“当你热爱这份事业,苦和累往往会被忽略”

王巍回忆道,他中学仅读了一年半,就被安排到东北农村插队,那两年他学了很多农活、吃了很多苦,却一直难以忘怀。“我去东北是一月份,正好赶上冬天,冰天雪地,屋子里面很冷,大家都戴着棉帽子睡觉,土豆冻得跟冰袋似的……”他十分感慨地说:“那段经历对我的人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苦难是人生的大学,这话确实不假。”

王巍与考古的缘分始于一部电影,其中展示了很多出土的文物——马王堆汉墓、秦始皇兵马俑、满城汉墓等。“我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王巍的考古梦被点燃了。

王巍分享个人经历

1977年高考恢复后,王巍顺利考上了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遇上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良师——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张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学习期间一定要广泛涉猎,要带着疑问去看别人的研究成果。在张老师的影响下,王巍深刻体会到了批判精神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带着怀疑、批判的精神去看前人的成果,总要想一想是这样吗,它的根据是怎样的,是不是可能有别的解释?”

大学期间,王巍依然保持着吃苦耐劳的作风。当时的科研条件有限,考古环境较为艰苦,王巍说:“当时我到张家口的蔚县实习,进行考古调查,那时根本没有洗澡的地方,生产队的大炕上有虱子、跳蚤。我实在没有办法,让妈妈缝了两个褥单,口可以扎紧,我全身脱光扎着,这样虱子和跳蚤就进不去了……”

虽然在外人看来,从事考古研究并非易事,常年风吹日晒,十分辛苦。但王巍始终觉得,当你深深地爱上这份事业,苦和累往往会被忽略。“通过考古发掘对问题有所收获、有所认识、有所提高,那个时候的喜悦和整个过程中的期待,要远远超出生活的苦和累。所以,关键要热爱这个事业。”他娓娓道来。

“既然学考古了,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国家做”

1995年,王巍在日本获得了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博士学位,次年收到了广岛大学的邀请,聘请他当副教授。广岛大学给出的条件非常优厚,月薪60万日元(约合三四万元人民币),当时国内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元。对此,王巍坦率地表示:“我当时稍微犹豫了一下,但一想,既然学考古了,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国家来做。从考古学来讲,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两百多万年的人类生活史,以及各种自然和技术手段,我们先民对世界的贡献可以通过我们的发掘来证实。”在王巍心中,这一决定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王巍讲述科研历程

2002年至2016年间,王巍领衔了我国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谈到做这个项目的心路历程,他说:“我留学日本的时候阅读了日本人写的中国历史,我一看,中国的文明史从3300年前殷墟开始写,前面都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国外根本没有人提及,这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必须通过考古的材料将我国早期文明的历史向世界展示出来。”这份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感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在这条道路上坚定走下去。

然而,考古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小小的目标可能要花两三年,甚至几十年去完成。“对于考古人而言,期待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也有点运气的成份”,王巍讲述了一位考古教授的经历:“我们一个很有名的考古教授挖掘了一辈子,但他挖掘的墓葬从来没有出过青铜器。在他快60岁的时候,终于挖掘出了宝鸡石鼓山。”在王巍看来,这名教授的收获固然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坚持。

“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远不止四大发明”

短短的三十多分钟,王巍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进行了紧密的互动。在现场学生的眼里,王巍无疑是一名可亲可敬、又有点“潮”的专家。

提到考古学,很多人都会想到《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网络畅销书。在这些书中,墓穴里充满了暗道机关,下墓是一件惊险刺激的事,这让很多人对考古有了“神秘而可怕”的印象。然而,在回答学生提问时,王巍坦言:“我偶尔看了一次《盗墓笔记》电视剧,里面说的机关,那都是虚构的,本身是不存在的。”

王巍与现场学生互动交流

还有同学问,考古时会不会遇到可怕的东西。王巍表示,在普通人眼中,骷髅很可怕,但在考古人的眼中,它是一件文物,和陶瓷一样是研究对象,是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说书人。因此,考古既不神秘也不可怕,但想要做好考古,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到现场去才能获得最新的资料。

互动环节,王巍还努力“推销”起了考古专业:“家长们不要觉得考古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专业,现在科研的基本条件很完备,考古是一个朝阳学科,每天或多或少有新情况和收获,绝不枯燥。”他同时对考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期待:“目前,公共考古或公众考古大有可为,在这方面学者的努力、媒体的配合都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继续努力。”

最后,王巍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辉煌的文明和人类的贡献,远不止四大发明,我们有责任向全世界介绍更多灿烂的中华文明。”他认为,学者除了进行自己的发掘研究以外,还有向世界各国民众宣传我们的灿烂文明的义务。他还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加入考古行列当中,通过考古事业传承中华文明、讲述中国故事。

(责编:李慧博、梅艺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