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面对面》特别报道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得天:有心人一年,无心人十年

梅艺璇  罗雅丹

2021年01月07日09:44  来源:人民网
 

“这个存储罐没那么简单。”

1月5日,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做客人民网《科学家面对面》栏目时介绍道,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时用到的“存储罐”——月球样品密封封装装置是基于他所在团队技术研制开发的,正因为李得天及其团队在真空计量领域的不断开拓,才使得月球土壤样本能够“原汁原味”地带回地球。

从不认识千分尺的农村娃到航天专家

李得天出生于甘肃省一个偏远的小乡村,当地教育水平落后,1981年参加高考时,他甚至连千分尺都不认识。

从初中开始,李得天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的原理和定理来解释。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得天得知了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所的存在,了解到该研究所是全国第一批从事航天的专业研究所。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他最终下定决心,大学之后考研进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开启了自己扎根西北的32年航天奋斗之路。

“当时考试的科目有一门专业课——真空技术,但是我们没有学过,我就自学了这门课,最终考上了这个研究所的研究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得天至今感慨良深。

进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后,李得天认识了很多真空领域的知名专家,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科研路上,导师李旺奎的一句话让他至今铭刻于心:“有心人一年,无心人十年”。“我对“有心人”的理解是,有事业心、责任心等。你做这个工作,不能放过任何疑点,包括看专业文献,看不懂的地方不能放弃,当你把它看懂了,就意味着有重大突破。他的这些教导,至今对我后面的科学生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李得天感悟道。

李得天分享个人经历

出国,要打开一扇国际交流的窗口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掀起了一股出国潮。2001年,李得天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我要出去到国外看看,了解国际上的同行在做什么,我想为团队打开一扇国际交流的窗口。”当时很多人出国后都留在了国外,李得天却从未动摇过,“我一定要回来。”

在德国联邦物理研究院工作一年后,李得天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团队与国际学术会议及专业领域的优秀人员取得了广泛的交流。他说,我们了解了世界,也使得世界上的同行充分了解到,中国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在真空测试计量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2019年,在国际标准化ISOTC112真空技术标准委员会会议上,李得天提出了一项由中国牵头起草的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真空测量领域的国际标准。他表示,国际交流对我们自身的提升,对于国际同行了解我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得天讲述科研历程

但是,李得天也坦言,很多技术在航天领域是买不来的,都是卡脖子的。所以,我们国家实际上是航天领域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创新的典范。

扎根西部32年,是科技工作者该有的家国情怀

短短的三十多分钟,李得天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师生进行了紧密的互动。李得天分享了32年扎根西北兰州的经历,坦言曾有过想要跳槽或转行的念头,但一瞬间立刻否定掉了。 他说,我们发展这么多年,建立了很多的科研实验室,我舍不得这个很好的协作团队,离不开这个很好的平台,也希望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坚守下去,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有的家国情怀。

有同学提问,在科研生涯中畏难想要放弃时该如何做。李得天诚恳地给出建议,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任何工作,任何一个领域,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够出成果,才能够有所收获。

李得天与现场学生互动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李得天的学生成永军研究员也来到了现场。谈到自己的老师,成永军说,我们西部科研条件比较差,老师能够长期坚守,为国内的真空计量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这些学生毕业了,其实在国内外有很多机会,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跟着李老师做科学研究工作。此外,李得天在工作中的身先士卒、重视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也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节目最后,李得天动情地对青年学子说出了“心里话”: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要有的是家国情怀,热爱祖国是一定要的……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有着无限光明的前景,将来的太阳系探测,以及走出太阳系,都要靠一代一代的航天人坚守下去。有你们的加入,我相信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将来一定比现在好,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责编:梅艺璇、李慧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