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刚上初中的我,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当时我对生物很感兴趣,在成功嫁接向日葵、洋姜之后,绘画了一幅“未来面包树”的科幻画,结果有同学嘲笑我异想天开。虽然有点委屈,但我相信《科学的春天》中的一段话,“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于是我继续“幻想”:一个少年在科技活动中遇到难题,苦思冥想中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的少年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对话,探讨钻研精神与科学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个对话绘成的一套科学精神连环画,获得全国一等奖,给了我莫大的激励。
1984年,我考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很快喜欢上了这个逻辑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我于1993年就职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我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多媒体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学术奖项,包括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ACM CHI、MobileHCI、Ubicomp等顶级国际会议的多项最佳论文奖、最佳论文提名奖。
我一直认为,我在科研领域的收获得益于青少年时期对科技的热爱,对学习钻研的一股韧劲。此外,初中阶段参加的科研活动,深深影响了我,也坚定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