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最美科技工作者>>历届回顾>>2021年度

易志坚:用“沙漠土壤化”技术打造出万亩“生态奇迹”

2023年05月26日09:11 |
小字号

他的故事被广为传颂,有人称他的成果是中国新三大发明,有人称他是第二个袁隆平,国外评论称他的成果为“game-changing technology(颠覆性技术)”、“revolutionary technology(革命性技术)”,是“breakthrough(突破)”、“remarkable success(非凡的成功)”,“一带一路”沿线沙漠化国家纷纷寻求与他合作。他就是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

他是跨界创新奇人,他不可思议地用力学“密码”打开“沙变土”之门,用“沙漠土壤化”技术打造出万亩“生态奇迹”。他是逆行者,身居都市、罹患癌症,却克服万难、自筹经费,执意与千里之外的沙漠立下“约定”,十二年来,义无反顾。他用科技“魔杖”点绿片片荒漠,为全球沙漠化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沙漠土壤化”项目作出批示,2020年,汪洋主席到和田“沙漠土壤化”基地视察。2016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俞正声、刘延东也分别对项目作出批示。

十年磨一剑,国家的需求就是研究的动力

易志坚本科、研究生分别毕业于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力学专业,1988年到重庆交通大学任教,30出头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在力学、桥梁、道路、材料等研究中取得不少创新成果,是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2008年,易志坚发现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奇特的万向结合约束,这让他灵光一闪:沙子可以通过力学约束改变其离散状态,转变成为干时为固体(干土团),湿时为流变体(稀泥巴)的“土壤”。他非常激动,“这一研究和应用将是一项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于是,他放弃了正干得风生水起的其他研究,毅然决定自筹经费,从事“沙漠土壤化”研究。

这是一次全新的选择,横跨不同领域。促使他作出重大转向抉择的是国家荒漠化治理的急迫需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需求。这一干,至今已12年。

研究真问题,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决定从事这项研究以来,易志坚组织了横跨力学、材料、土壤、植物等多学科的队伍,从前期扎根实验室,到后期转战大漠边关,“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从未懈怠动摇。2016年,首次沙漠实地试验成功以来,他已在国内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漠或沙地,如内蒙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沙岛礁、中东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进行了10多项试验示范研究、面积超17000亩,把研究成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多年的规模化中试,检验了土壤化原理的科学性和技术的有效性,经土壤化改造的沙漠,保水保肥透气,可供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自然生长,无需人工灌溉,而一般植物的灌溉量远低于当地节水灌溉定额。土壤化后,植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生物量普遍高于周边农地。2019年,阿拉善盟组织专家对高粱测产,平均亩产789kg,远高于全国平均亩产324kg。经第三方检测,约束材料和沙改土环保安全。同时,沙改土可规模化施工、经济性好,仅需一次加入约束材料,土质可持续保持,微生物群落和数量构建迅速,沙漠生态恢复显著,植被茂盛,吸引多种飞禽、动物在此安家。

研究表明,经生态评估、具有一定水资源来源的沙漠,都可以进行土壤化改造。团队的成果在中国科学院《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和中国工程院《Engineering》发表,已获得国内外20多项发明专利。

情怀和远方,毕生献给值得追求和奋斗的事业

我国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如果仅改造其中1%,就可新增2600万亩可利用土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勇攀高峰,攻坚克难,这是易志坚的初心使命。

我国深受沙漠化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防沙治沙作出重要批示。沙漠化治理和利用,对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耕地红线、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一带一路”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力学遇见土壤是我一生的荣幸”。一个学力学的人,跨界从事沙漠研究,难免会有人质疑。“0到1的创新往往颠覆了传统认知,总是会受到质疑。”“我们走的是一条用科学原理和事实说话的道路。”“高兴的是,几年走下来,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小了。”

是情怀、是远方,是沙漠、是他乡。“沙漠土壤化”是一项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成于实干。央企即将助力“沙漠土壤化”,推广全球荒漠化防治这一“中国方案”,做强我国土地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原创技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这张“中国名片”。

(责编:邢郑、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