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娟:打破“洋垄断” 扛起国产盾构大旗
简介:主要从事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等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 计划以及河南省重大专项等课题的研究,相继在复合式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岩石隧道掘进机、异形隧道掘进机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隧道掘进机领域的空白,并主持编制首批隧道掘进机国家标准,获得专利40 余项。
很少有人能想到,动辄百米长、数百吨重的庞大盾构机,竟出自一个年仅40岁的柔弱女子之手!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
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民族盾构的大旗,并不断刷新中国创造的一项项纪录,引领行业发展。
憋着股劲儿,8年造出首台盾构机
王杜娟老家是陕西扶风县农村,1997年走出黄土高原,考入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2001年毕业应聘到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
早在2001年初,中铁隧道集团和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已经开始盾构机的合作研发,并申报国家“863计划”。2001年底,“关于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
“对于我们来说,别说研发盾构机了,很多人连盾构机都没有见过。”王杜娟说,盾构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多在1万余个,单单一个控制系统就有2000多个控制点。20世纪90年代,国内施工使用的盾构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而且受制于人。
“最难的是第一台盾构,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难题,我们只能反复讨论,反复攻关。加班和熬夜是家常便饭,通宵也是常事。那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造出来中国自己的盾构机。”王杜娟表示,朴素的“振兴民族工业”梦想支撑着她和团队,2008年,中铁装备研发团队花费8年之久,终于将其国产化,不仅大大降低了费用,而且为国内隧道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品牌认可度高,700台盾构机远销国内外
王杜娟日历表中的“大事件”包括:2008年,她和团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复合式盾构机,打破了“洋盾构”的垄断;2010年完成重庆9台硬岩盾构设计,相关项目被专家组评为“整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她主持成都地铁17台盾构设计任务、深圳地铁项目5台盾构设计任务;2012年顺利完成马来西亚2台盾构设计,实现了“中铁盾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实质性跨越……
如今,她主持设计的盾构机约700台,应用于国内30多个城市,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黎巴嫩、以色列、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她看来,比产品多销更有意义的是中国品牌越来越受国际认可。“我们不仅仅是多卖了几台机器,我们用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施工解决方案,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技术、品牌的实力,也传递了我们‘合作、共享、共赢’的价值理念。”
凭借“咬牙精神” 一步步成长为女总工
“这么多年,我一步步走来,就在于不放弃。”王杜娟说,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是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咬咬牙就迈过了这道坎。她就是凭借这种“咬牙精神”走到了今天。
17年来,王杜娟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中铁装备的总工程师。今天的中铁装备共有500多名研发人员,而女性只占约10%。王杜娟说,女同志思想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多顾虑,所以能甩开手脚,结果往往干得不错。从事研发的女同事常说,靠技术吃饭,就是牛。
“当初,副总工当了仨月,领导就让我当总工,我不愿意,怕干不好,责任太重大了。领导让我考虑考虑,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哭了5次。现在想想,人生的关键处,可能就那么一两步,你咬咬牙迈出了这一步,对自己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也能把事情干好。”
如今的王杜娟,工作依然繁忙,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出差。“2015年,我一年读了38本书,大部分都是在飞机上看的。”王杜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锻炼和学习,才能适应岗位。
来源:中原网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