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让“鸟巢”成为融入世界语境的当代中国建筑
简介: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作品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设计 、汶川地震博物馆等。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10年前,“鸟巢”筑成,惊艳世界。
2003年,在“鸟巢”设计项目中,34岁的李兴钢担任中方总设计师。用建筑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征程,自此开启。
身材适中、方形脸,圆镜片后的眼睛里,透着一股沉思和睿智,浑身散发着工程师和艺术家结合的气质。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近30年,如今已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的李兴钢,再次与奥运结缘,肩负起主持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设计工作的重任。
搭建“鸟巢”,融入世界建筑语境
1991年,从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李兴钢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年后,首批入选法国总统项目“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而后赴法国进修。
“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以前在书上看到的欧洲著名城市和建筑。”徜徉在世界建筑艺术瑰宝中,李兴钢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新知识,并用英文完成了《中法在交通枢纽领域的合作》进修报告,该报告获法国外交部等主办方及法国驻中国使馆相关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
2002年12月,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联袂向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发出邀请,希望寻找一位熟悉中国文化并拥有国际建筑视野的合作者,共同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竞赛设计工作,李兴钢脱颖而出。
“既然是合作,就要有自己的思想。”在前期构思中,除仔细聆听大师的设计思路外,李兴钢还从中国建筑师的角度,对“鸟巢”设计方案进行补充、完善,让“鸟巢”成为融入世界语境的当代中国建筑。2003年4月,经专家严格评审和公众投票,“鸟巢”脱颖而出,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的实施方案。
“当时的压力很大,绝非常人可以想象。”面对万众瞩目的“鸟巢”,作为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每天都要参与各方的协调工作,又要跟十几个专业设计人员、多个合作方的工程师沟通。同时,近4000张施工图纸都需要他签字总负责,长时间处在高负荷运转状态。
这样的节奏,一直持续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结束。李兴钢回忆说,那天散场后,自己没有随潮水般的人流退场,而是独自坐在观众席上。面对空空的赛场和跑道,他思绪万千,“那是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释然,内心沉静”。
追求“天人合一”,提出胜景几何
“跟赫尔佐格、德梅隆合作,在参与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中,我开始对建筑结构、形式、空间与几何逻辑之间的互动和转化产生兴趣。”基于此,2013年李兴钢首次提出了“胜景几何”理念。
在这个理念中,人工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交互关系,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建筑不是自我独立的人造存在,自然也不是纯粹的荒野自然,两者应该是交互和共生的关系。”李兴钢说。
李兴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参与“鸟巢”设计前,自己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中国性”,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古老建筑营造方式的融合。
2004年到2013年,从商丘博物馆、建川镜鉴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工作站等一系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李兴钢开启了对当代中国建筑及理想空间范式探索的历程。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胜景几何”理念渐趋成熟。
“‘胜景’包含人、景、界面以及叙事和隔离物等要素,展现的是一种建筑与自然紧密相关的空间诗意;而‘几何’与建筑本体相关,是结构、空间、形式等互动与转化的基础。”李兴钢这样阐释“胜景几何”理念,他认为“胜景几何”就是让人与自然之间形成高度的交互并有机结合,即达到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李兴钢表示,把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中,“‘胜景几何’的最终目标是营造现实条件下人类的理想生活空间”。
2015年,李兴钢主持设计了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中心,将“胜景几何”理念充分融入到设计之中。
远远看去,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中心就是一幅由光与影交织的画:一系列使用于屋顶和外墙的直纹曲面、圆弧形状的混凝土拱,为建筑带来大跨度空间和高侧窗采光,形成沉静而多变的建筑风格。
与奥运再结缘,一切从零开始
在李兴钢简洁明快的办公室里,最醒目的建筑模型就是“鸟巢”。这座极具当代意识的高科技体育场馆,成为中国和国际接轨的标志性建筑。
当年的中方设计师李兴钢如今再次进入“奥运时间”,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