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
简介:我国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五届全国青联特邀委员,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2011年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2006-2010年任北京市参事。曾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102次往返,257小时行程,143902公里,相当于绕赤道3.5圈。这是一位古稀老人一年的飞行里程。
这位老人叫倪光南,今年72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主品牌电脑创始人之一。他是联想式输入法、联想汉卡发明人,是中国制造的坚定倡导者。
一个网络强国,“地基”应该是自己的
1961年,倪光南从东南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工作。从那时起后的整整20年,倪光南完成了人生最初三步跨越,而这三步是中国计算机早期发展历程。
刚刚参加工作,22岁的倪光南就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全程参与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设计研发。1964年计算机研制成功,中国计算机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跨越,25岁的倪光南也因此被评为中科院北京地区先进工作者。其后,他又参与了中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研制,就此揭开研制联想式汉字系统的序幕。
1974年,倪光南萌生了新的想法。
“比如我们输入一个‘中国’,它能联想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我们把这个功能叫做联想功能。”利用上下文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这就是联想输入法最早的概念,这无疑是个创举,研发历程也注定无比艰难。“当时的汉字就是方块汉字,进入计算机就是一个障碍。计算机的结构,也没法用汉字表示出来。”倪光南回忆说。
再难也要突破。从此,他几乎整天都泡在计算所,全身心扑到研发上。6年后,他推出了第一项汉字处理产品——汉字图形显示功能板,联想式输入法终于得以实现。
20载,从风华正茂到不惑之年,倪光南见证了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卓越成就也开始改变着他的人生轨迹。
被“中国制造”刺痛,放弃高薪回国
1981年倪光南接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邀请,前往海外担任访问研究员。当时,他在海外的年薪是40万加币,约合300万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他多次拒绝了这家研究院的挽留回到中国。因为,他心里始终埋藏着一个打不开的心结。
那是一次偶然,倪光南到鞋店去买鞋,他发现高档的鞋子都摆放在玻璃柜里,价格从几十加元到几百加元不等,鞋店角落凌乱堆放了很多标价为1.99加元的皮鞋,那是他第一次在异乡看到“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觉得很悲哀嘛!祖国的‘中国制造’你盼望能看到什么?”倪光南心痛地回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一些很好的产品,中国人应该争气,让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自己的地位。”
倪光南内心暗暗发誓,他要回祖国,“高端中国制造”一定要实现。
1983年,倪光南自掏腰包购买了大量计算机硬件设备,带着所学技艺回到了祖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家用电脑普及的“前夜”,最大阻碍就是无法实现计算机汉字输入输出。倪光南出国前为大型计算机研发的“联想式汉字输入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就把汉字输入汉字输出这些功能移植过来,就叫做联想汉卡。”
1985年中国第一代联想式汉卡诞生,解决了家用电脑汉字的输入难题,推动了中国信息化进程。而被植入联想汉卡的电脑,也被命名为联想电脑,作为中国第一代自主研发的家用电脑走进千家万户。46岁的倪光南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稀之年,为中国自主创新奔走呐喊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个是肯定是我们应该走的方向。”从此,倪光南全面致力于推动中国制造,不断为中国自主创新奔走呐喊。只要是有创新型计算机企业遇到困难,无论大小,他都会伸出援手。
2017年夏天,是韩辉最灰暗的一段日子。已经研究国产计算机软件近十年,他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瓶颈。
韩辉说:“我下班回来的时候,就坐在我们小区门口拿一瓶啤酒喝,也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在倪光南的帮助下,一笔3500万元的资金注入韩辉的企业,公司起死回生。如今韩辉团队从当初的9个人发展到150余人,他们自主研发的软件成功应用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
倪光南帮助过太多像韩辉这样的中小企业,也有太多企业为答谢提出给他股权,但都被倪光南一一拒绝。他要的不是钱,他要的是整个,中国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其实创新活力最强,支持好这些中小企业创新,我相信会把中国的整个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这是创新的源泉。”
有人说倪光南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斗士,也有人说他是“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倪光南都不在意。古稀之年,矢志不渝。他只有一个信念,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真正的“中国制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