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最美科技工作者>>要闻资讯

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丨黑龙江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高海波

2023年07月13日10:23 |
小字号

2022年3月,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陆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

近日,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专题已在中国科协官网、科协网上会史馆、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站正式上线(网页地址:https://zt.scimall.org.cn/2022/0526/index.html)。聚焦各地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情况,我们将为大家陆续推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推荐候选人的风采事迹。学习最美、争当最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高海波,1970年9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高海波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主持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国家973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银奖1项;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被SCI收录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被国家六部委联合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

从“玉兔”到“祝融”,高海波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他始终致力于轮式星球车移动技术和宇航空间机构微低重力模拟技术研究,带领团队自主创新,以“硬核技术”担“尖兵”重任。

轮式星球车移动技术

高海波开展了月球车移动系统构型综合及移动性能评价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提出了两轮、四轮、六轮、八轮等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月球车移动系统构型,建立和完善了移动系统构型体系,确定了“玉兔”号月球车移动系统构型,为探月工程提供了“玉兔”号月球车原型样机、设计理论和正样产品移动系统技术指标。

他针对美国火星车多次发生沉陷的险情,提出一种具有轮步功能的六轮火星车移动系统构型,该构型被我国火星车采用。该构型具有悬架折展、车体升降、车轮抬升、蠕动爬行、全向移动等功能,“祝融”号火星车地形通过能力远强于美国火星车。我国“祝融”号火星车已圆满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他还发明并研制出车轮运动特性多功能测试装置,进行了全工况模拟测试试验,提出了基于滑转沉陷的轮地相互作用力学模型,揭示了星球车车轮参数与驱动性能的内在影响规律,为我国月球车/火星车车轮驱动设计和防自陷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研制的筛网轮结构被“玉兔”号月球车采用。

高海波确定了“玉兔”号月球车移动系统构型为六轮摇臂悬架式,提出的筛网轮结构被“玉兔”号月球车采用,为探月工程提供了“玉兔”号月球车原型样机、设计理论和正样产品移动系统技术指标;提出了轮步式火星车移动系统构型,该构型具备极强的脱陷能力和越障能力,被我国“祝融”号火星车采用。轮式星球车移动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黑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宇航空间机构微低重力模拟技术

高海波提出了融合机械臂自由度数目、结构特点、臂杆质量特性的吊点个数、吊点位置与吊点力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机械臂的刚柔耦合特性,突破了多吊点力耦合的主动、被动高精度拉力控制技术瓶颈,确保机械臂各关节力和力矩的安全;解决了空间机械臂六自由度运动的高响应、高精度主被动位置跟踪技术难题。

他为我国第一个空间机械臂——试验七号卫星空间机械臂研制出微重力模拟装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2014年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 “天和空间站”核心舱的特大型空间机械臂研制出微重力模拟装置,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七自由度大型空间机械臂的地面三维运动测试,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他还提出车厢悬挂结合摇臂质心转矩校正吊挂方法,利用单根吊索实现了确保各轮轮压的方案,极大地降低了工程实施的难度;发明了具有质心随动功能的补偿力施加机构;利用大小电机同轴驱动、宏微控制,突破了宽频带、高精度恒拉力控制的关键技术;解决了大惯性、大跨度所造成精度低、响应速度慢的水平跟踪控制难题。

高海波分别研制出月球车和火星车低重力模拟系统,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长时间、大范围、高精度的月球车/火星车整车低重力模拟测试,技术指标国际领先,为月球车/火星车地面试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2022年获得国家专利奖银奖,2020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黑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除了潜心科研,高海波还是一名好教师。从教多年,他始终不忘育人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由于工作劳累,他曾确诊为右肾结石,在一个月内先后进行了两次超声波碎石和一次尿道取石手术。术后第二天,他没有静养,也没有请假,而是挂着尿袋、忍着疼痛站上了讲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德树人使命。

星光不问赶路人,初心如磐向未来。正是这样忘我的工作状态,让高海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未来,他将继续求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人才中心

(责编:李慧博、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